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Q1:孩子上课玩手机,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象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Q2: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家长学校培训材料:

如何做好与孩子沟通

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

被尊重的时候,

他的内

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

“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

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

尊重子女的态度。

而青春期的孩子又

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

儿要少与男生来往。

有一次,

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

这使女儿受

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

“你们不让

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

”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

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

”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

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

结果,

即推开了子女,

也被子女所推开。

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

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

,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

闭琐自己疏离家庭,

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做父母的欲恨不能,

欲爱无从入手,

看着自己亲手

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

都渴望被对方理解。

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

而成长中的孩

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

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

这在亲子之间,

本来

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

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

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

当然,

这并不是要

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

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

用他们的

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

如前面这个例子中,

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

(毕

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崐少过)

,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

儿自尊心的行为来!

父母应该知道: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

可以说,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

“看重”

同龄朋友而

“忽视”

成年人。

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

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

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

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

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

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

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

也是必要的。

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

更快活;

更重要的是,

孩子需要在于同

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

适当,

社交活动不可没有,

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

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

给孩子讲清道理,

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

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无论父母对子女,

还是子女

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

,结果连“爱心”也感觉

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

上就缩小了,

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

那么,

理解子女,

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

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

,你说是吗?

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

“妈妈最讨厌了,

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

你的反应是

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

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

子对你说:

“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

“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

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

再说,

你讲话也是事实,

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

是不?这样你

理解了孩子的感觉,

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

孩子就会心服

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

“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

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

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错了!

其实,

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

也否定了可能的事

实。

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

不讲道理。

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

再不会去考虑自

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二、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

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

愿望,

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

“批评”

“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

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看这么一个镜头:有一天,女儿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

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

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

事吧?越想越害怕,

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

正在此时,

门玲响了,

母亲迫不

及待地去开门,

(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

,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

“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

......

”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

倾听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

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

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

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

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

,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

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

。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

而一意孤行,

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

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

得知自己

的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

,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

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儿子像自己一样,

直到长大成人,

直到父亲临终才体会到父亲一直是爱自己的。

不过,

许多家长相信孩子在事

后,或长大了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是“为了自己好”

。事情结果纵然如此,可是我们的管

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

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

父母过于严厉、

缺乏温情

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

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

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

你回来得太晚了,

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

我已经

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网页链接 后面太多,自己看吧

Q3: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

这位知友,"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请看以下内容!
沟通时家长与孩子应该处于平等地位。很多家长在沟通时总是高高在上,拿着找孩子毛病的姿态与批评指正的角度,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害怕与压力,往往效果很差。孩子点头同意只不过是迫于压力的应付。事实上,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起朋友的关系,平等互助。
沟通时应该切身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孩子担心什么,最关心什么,最抵触什么,如果别人这样对自己说话,自己能不能接受,怎样的态度最容易接受与理解等等,这些都应该思考,都是换位思考的内容。没有换位思考,就没有沟通的撼动力量。
沟通中要使用和蔼的语气与平和的态度。语气要委婉,不要激动,不要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表现在脸上,事实上,你越是不委婉孩子越不喜欢,沟通越来越少,越觉得有代沟。娓娓道来比大呼小叫更有亲和力与说服力。
沟通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切入点。可以以周边人的例子入手,也可以以一个故事入手,总之孩子要喜欢,不能反感,否则处于叛逆期的他们根本就不听,甚至会适得其反。
根据沟通的目的设定沟通的相关细节。明确沟通目的,才会选择合适的聊天题材切入,并且找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不要拿大道理指导孩子,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也不会思考。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嘚。
和孩子沟通不是简单的小事,不要认为小题大做,因为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未来与孩子以后的发展。感谢阅读,,希望认真对待。
摘自百度经验,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