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面对孩子的行为我是怎么做的

Q1:面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出现不文明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为我们成长的这个环境很复杂,孩子的模仿能力又很强,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他对这些不文明行为没有任何概念。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不文明的行为现象原因可能有这几种:
首先,来自于对家长无意识的模仿。孩子出现不文明行为时父母先检查自己是否在孩子跟前有过此类不文明行为,孩子越小,家庭这个微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因为模仿是婴幼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法之一,家长无意中的不文明行为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其次,孩子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什么人都有,所以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一重大来源。
再次,孩子有些不文明行为是对自我的保护。比如对小朋友攻击行为。
既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接触到不文明行为,那怎样应对这些不文明行为就成了父母的责任。
一、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心平气和的明确界限。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父母首先不能着急着去给孩子定性。作为家长我们看见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总是觉得这孩子出了问题?比如,孩子打了自己的好玩伴,父母经常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先是一番教训,经常听见父母说:“宝宝,这样就成了坏孩子了。”亲眼见过一个父母带着3岁的女儿跟另一3岁女孩在玩,两个人有了点矛盾,这个女孩就推了另外的那个女孩,妈妈就很生气的说,“好孩子不能这样。”孩子就像根本没听妈妈的话一样又推了一次,这时候妈妈更生气了,说:“某某,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到垃圾桶里。坏孩子是要被扔进垃圾桶的。”这个妈妈其实犯了一个错误,孩子推另外一个孩子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处于对自我的保护,也许据她判断,另外一个小孩要欺负他;或者孩子看见过别人推人觉得好玩。当时孩子第一次推了之后妈妈可以蹲下来对宝宝很平和地说这样推人不好,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这样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可能就不这样了,但妈妈却很生气的说不是好孩子,一来给孩子贴了个标签,其次,说孩子要是再这样将孩子扔进垃圾桶的说法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其实,3岁的孩子没有好坏善恶之分,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明确界限,但绝对不能怪怨孩子,孩子正处于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你只要心平气和的蹲下来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就可以。

Q2:面对孩子的捣蛋行为 家长应该怎么做

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要给予宽松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大胆探索;若行为过火,也要严厉禁止。
1、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创造力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把已经收拾干净的房间或者厨房再次搞到一片狼藉就对他大发雷霆,其实家长再细心一点,就能够从孩子的这些行为中发现孩子的创造力。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长时间关注某样事物,以致有时在和他说话时经常不认真,或者有时忘记吃饭、口渴、甚至疼痛,这些都是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他感兴趣事情上的表现,孩子的这种表现似乎有点偏执。
如果家长发现了孩子的这种兴趣并潜心培养,那么孩子很可能在这特长上大有发展空间哟。那么,家长对于孩子这方面的行为,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多加鼓励呢!
2、确保孩子安全就大胆放手
家长其实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的探索行为创造安全的条件。家长可以整理好房间环境,消除安全隐患。首先要把有危险的东西放到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然后便是有耐心地反复提醒。当孩子做了有危险的事情时,要在事发现场看着孩子的眼睛,用简短易懂的话语告诉他“这样做很危险,以后不可以了”。
如果你家孩子喜欢跳上跳下,或者喜欢骑单车、玩滑轮,那么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样不管孩子怎么撒野,也是比较不容易受伤的。当然,家长也最好能够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内关注孩子的行为。
另外,家长在平时应该做好安全防护意识,教孩子一些注意安全的技巧,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必要时给予孩子一些“疼痛经验”只要危险不太大就放手让他做,小磕小碰能够让孩子饱尝切肤之痛而在事后会更注意安全。
3、用眼神提示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好奇心重,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要捣弄一下,当孩子某件事情感兴趣时让他尽情地玩是很好的态度,但是像小刀、电器等这些容易造成伤害的物品,妈妈一定要明白地告诉孩子“不行”。
当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行为大惊小怪,或者大声呵责,家长最开始的时候可以用眼神配合“不行”的语言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淘气的孩子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然后当孩子逐渐熟悉了家长眼神的“指示”,便会养成一个习惯,当孩子不确定自己可否这样做之前,便会寻求家长眼神动作的示意,这样家长对孩子的捣蛋行为也就好操纵一些,也就不必常常大声喝止使得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特意为之。
4、孩子冒险失败,不要嘲笑
孩子的冒险行动总有失败的时候,家长不要嘲笑或者说一些类似“早跟你说这不会成功”的风凉话。这种泼冷水的行为会很打击孩子探索的欲望和热情,他们会觉得父母不支持他反而在看他的笑话,这样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与父母的亲密感情。
面对孩子探索的失败,家长要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多鼓励赞扬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心理力量。家长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创设符合孩子个性的人性化家庭氛围,给孩子才华装上了展示和飞翔的翅膀。

Q3:面对孩子的各种懒惰行为,你怎么做的

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勤奋不仅表现在学习,更表现在工作和劳动上。当孩子走上社会后,他的勤奋就直接表现在工作中。让孩子有替父母分忧的孝心与责任感。经受过一番勤奋刻苦磨砺的人,一定是一个已经具备责任心的人。
劳逸结合,不烦不腻。劳逸结合的办事效率远远高于死缠烂磨的办事效率,其中原因就是使孩子保持着对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做功课时要充分注意休息时间,让孩子舒展一下筋骨、放松一下精神状态。
爱是支付与报答的联系,父母适时地偷闲,不要过多的亲力亲为,更能让孩子理解别人对他的付出不是天经地义的。要让他懂得感恩,懂得报答,改掉懒惰和拖拉的坏习惯。

Q4: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给孩子一个爱与规则并存的环境。孩子一出生,伊始环境就是母亲的怀抱,18个月左右,孩子学会走路,离开母亲环境,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开始探索母亲以外的世界,家庭环境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培养环境。
一个稳定、安全、充满关爱与规则并存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爱孩子这一点实际上会让很多父母或者祖父母辈走入“溺爱”的误区,如何去爱孩子实际上会对我们的家庭环境产生一些影响。当孩子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或犯了错时,让孩子明白哪些比较重要?
此时,父母或者祖父母辈的教育者应该警告甚至阻止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我们虽然爱护孩子但是,要让宝宝明白,人生很多时候是有规则的,而不是“任我行”,这个温暖的家庭环境是有一定的准则与规范的,当宝宝触犯了这些规则,爸爸妈妈尽管爱他但也会教育他。
作为孩子的父母和长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是重要一环。孩子在向父母学习,有时父母也会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其次,教育请从日常规则起步
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日程规则,其实从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可以进行渗透教育。让孩子清晰规则,比如孩子走进厨房玩耍,这时,就可以主动告诉孩子,危险的电器和厨具是不可以触碰的。
当家里来了客人,主动问好是会被鼓励和称赞的,父母应该明白哪些行为是被鼓励和赞扬的,而哪些是不应该有的。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渗透教育,而不要只在孩子不听话时才想起教育甚至训斥。当父母真诚赞美孩子积极和恰当的行为时,日常规则教育就已在进行了。孩子在被鼓励和称赞时,感受到的是尊重而不是斥责与丢脸,他更有可能听得进去。而不是在孩子不听话时单纯说“住手”。
再次,弱化负向消极行为和强化正向积极行为同等重要。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父母大声的呵斥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负强化,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此类行为,弱化负性行为才是父母正确的选择。
分散注意力是一种方式,可以让宝宝及时离开当下场景,然后走出负向情绪。当情绪得到稳定后,再进行教育。
另一种是运用“暂停”技术。对孩子比较恶性且频繁出现的不良行为,能够在萌芽状态把它消灭,自然是最好。“暂停”就是让他停止目前的活动,给他一个机会冷静下来。请父母注意,这种技术并非孩子一出现哭闹或者踢打时就要使用,孩子出现了沮丧或失望的情绪时,陪伴宝宝坐下来探索才是父母最好的选择。比如飞飞只是出于好奇,喜欢探索和触摸,不小心砸坏了茶杯和经常故意摔坏玻璃制品,完全是两种性质,父母应根据情况来判断采用何种教育方式。
“暂停”技术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能感受自身情绪,并在当下与内在自我独处。一开始父母可以进行安静无声的陪伴,而后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让他真正独处。而在“暂停时刻”父母以及他人的任何关注——无论是关怀还是斥责——都极有可能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
一般对于一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引入“暂停”技术,当然各位家长要根据自己宝宝的“懂事”水平评估一下。当孩子的一些恶劣和攻击行为出现时,父母可以把暂停看做是“冷静时间”,此时让孩子坐下来,安静地待着,并且需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时间并不是惩罚时间而是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
只要他平静下来,“暂停”就有了效果,就意味着“暂停”的结束,此时不要急着去教育和说理,请父母给孩子一个拥抱的关爱鼓励。此刻,爱的表达会让宝贝明白虽然不当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仍然值得被爱。
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最关键的还是各位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正确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与处理,如果作为父母能够很好地应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孩子自然也会效仿。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父母应随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