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Q1: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这个过程父母要拿出多点耐心和爱心,先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再在沟通中引导,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常常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感受。如果要互相理解、沟通良好,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否则就会如上例那样造成误解、冲突乃至对抗。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对方的心灵来体验世界,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例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红红语文考了不及格。”她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首先,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Q2:怎么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更具有同理心?

一个有同理心的宝宝,他的社交能力绝对不会差,如果宝宝不到3岁,这是培养宝宝同理心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间段做得好,你就不用担心以后宝宝的社交能力啦。

心理学家认为,同理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道德感的源头,调节人际关系、协同合作都少不了它。同理心是人的重要的情绪能力,它是孩子好性格,甚至孩子将来人生幸福的重要推动力。你想不想要一个人见人爱的“暖宝宝”?

同理心与人类的社会性相关,对人际交往有帮助

我们人类天生有社会性,会与其他人打交道。同理心是深埋在我们本性中的能力,是人与人的情绪连接。同理心意味着你看到别人当时的情绪和处境,就经历跟他相同的感受,而且,你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绪是源于那个人的情绪状态。

比如: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骑车摔倒了,你可能会感觉到愤怒和疼痛——“哎哟痛死了,真倒霉!”还有些慌张、窘迫——“好丢人啊。”这是你在经历跟他相同的感受。

你有这些感觉是因为他摔到了,他在那种情境下很可能有这些感觉。接下来,你有一种想要去扶他起来的冲动,你想解决问题,消除这些负面感受的来源。

多大的孩子开始有同理心

有科学家认为,孩子1岁到 3岁之间,同理心有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是照顾他的人,妈妈、爸爸,或是爷爷、奶奶等。所以,早期的亲子互动模式,在孩子的同理心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当爸爸妈妈的,可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科学界普遍相信,模仿是孩子学习情感反应模式的重要途径。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积极敏感地回应孩子,鼓励孩子体验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孩子有善意的行为。下面,我来告诉你具体的做法。

前面我说过,有同理心的孩子会感知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绪,并对这种情绪做出恰当反应。虽然小宝宝就已经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看到别人哭他也想哭,看到别人笑他也乐,不过要能理解和分析情绪发生的场景,要做出恰当反应,还是需要更多的经验和学习。

1.家长给孩子做示范

首先,身为家长,自己要有同理心。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说,孩子想吃糖,你不肯给,孩子哭闹。我就会说“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你想吃糖果,我不给你,对吗?我现在不给你吃糖,是因为你今天已经吃过两颗了。你可以明天再吃糖果。现在,先吃一个香蕉怎么样?”这样孩子更能接受一些,因为你理解他的感受,而且提供了替代方案。

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两个常见的问题:第一,不要去推测孩子的动机,比如说,“你以为你哭我就能答应你?”而是真正理解孩子情绪的表达,会说:“因为我不给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伤心。”

如果你不知道原因,就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如果孩子不说,那你只描述和接受孩子当时的情绪,也可以,“你哭了,很伤心啊。来,我抱抱你。”

还有一个,不要否认或故意忽视孩子的情绪。比如说,你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地板上坐着流眼泪,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问孩子:“你怎么了?不开心吗?发生什么事了?”另一种是跟孩子说:“哎呀,哭什么呢,别伤心了,看我给你买了新玩具!”你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哪种回应更合适?

你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能模仿你的表情,你说的话,你的动作,你的情绪,以及你对情绪的反应,这些都是同理心的基础。

2.多跟孩子聊心事

正常人天生都会有情绪,但要识别和用语言命名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别别人的情绪更难,需要解读非语言的符号,比如表情、动作之类。经常跟孩子聊一聊,能帮助孩子解读情绪。

有一组科学家发现,宝宝在两岁左右,在日常生活对话中,会大量使用一些描述感受和情绪状态的词,比如:“痛”“妈妈生气了”“怕怕”等等。28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使分析情绪的因果关系,比如“我抱抱爸爸,爸爸高兴。”

另一组科学家的研究则显示,孩子3岁时在家里的对话,与6岁时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小时候,家庭对话里经常聊情绪状态和情绪因果关系,长大后他更会辨别别人的情绪。

怎样跟孩子聊情绪?

第一,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有意地教孩子说相应的词汇:“很生气,很开心”。孩子会知道,原来这些不同的感受都是有名字的。等孩子再大一点,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出情绪,这比只是安慰孩子更有利于培养他的同理心。

第二,看到别人有情绪表现的时候,可以描述外在表现和内在情绪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看小姐姐哭了,她很伤心。”“那个人皱着眉头,看起来有些烦恼。”这样,帮助孩子学习解读情绪符号。

第三,你要主动讨论自己的情绪。与其硬撑着给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不如告诉孩子,你累了,有些烦躁,想要休息。孩子更能理解你,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3.利用假装游戏

只要思考、想象情绪,假装对情绪有反应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同理心,所以有人发现,读小说能够提高同理心。小宝宝还不会读小说,但他们会玩假装游戏。两岁的宝宝已经可以有计划地扮演了,坐在一排小椅子上当火车司机。

那么,在读绘本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演,来玩假装游戏。让孩子挑一个他喜欢的故事,你们分配好角色,一边演一边讨论角色的想法和感受。

还有,可以利用游戏“还原”孩子与其他人有冲突的场景,帮助孩子理解别人。

比如,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抢别人的玩具,争执哭闹了。回来之后,你可以跟孩子玩假装游戏,假装是小狐狸抢小兔子的玩具,孩子扮演小兔子,你来演小狐狸。让孩子体验一下,玩具被抢时的心情。鼓励孩子想想:如果小狐狸想玩玩具,还可以怎么做?用这种第三方的角度,孩子更能体会“是什么感觉”,理解“为什么”,也更愿意思考“该怎么做。”

w%ww.BAzhisHI.COM

Q3:孩子缺乏同理心,生活中如何从小事去培养

经常妈妈们私下聊天都抱怨,现在的孩子一点同理心都没有。成年后的孩子在走上工作岗位,很多事情的处理和对待人际关系的交往上,都没有任何的同理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呢?在这里科普一下,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人际的相处和沟通里,同理心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出,切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适切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
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样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同理心呢?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同理心呢?缺乏同理心,是由于我们的孩子,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就算是孩子从小偶尔,做了违背同理心的事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第一,他是孩子吗,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第二,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里也舍不得去责怪他。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其实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和品格的发展。在生活中如何去引导孩子的同理心其实只要稍加用心边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学、汉;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下面陀螺妈妈分享在我家发生的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小故事。小儿子5岁,平常也是有些小性子的孩子,这天晚上我和他在家,家里门铃响了,我在厨房,他在客厅玩,我喊他:“快去开下门,宝贝。”他不想动,因为玩的正兴头上,我催促快点去开,他不情愿的站起来去开,我为了催促他快点去开,加了一句:“快点,说不定是你的好朋友来家里玩呢。”
他马上兴奋的去开门,门一打开,看见是爸爸回来了,露出很失望的表情,回头来找我闹:“妈妈,你不是说是我的朋友来玩呢。”我回答:“我也不知道是谁,难道是你爸爸回来了你就不高兴吗?”他不置可否的有些失望,也不叫爸爸,爸爸热情的和他打招呼,竟然也不理。爸爸问他:“难道是爸爸回来了你就不开门吗?”他可能觉得就没有那么积极的去开门吧。
饭后,爸爸带他出去逛了一圈回来,估计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很高了。在外面很大声的敲门,我故意磨蹭的去开门,开门后我说:“啊,怎么是你回来了呢?”小宝说:“是啊,是你的宝贝回来了啊。”我继续流露出失望的表情,还边叹气边说:“哎,怎么是你呢,我还以为是我的同学某阿姨来了呢?”这个时候他可能看出我的失望了,表示出不乐意了:“怎么你的宝贝回来了你不开心啊,不想给我开门。”我说:“我给你开了门啊,只是有点失望呢。”
敏感的他就觉得不对,拉着我继续扯:“妈妈,你怎么变成这样呢,我回来了你还不开心?”我继续演下去:“是的啊,我和你一样的心情,刚才开门看见是爸爸也很失望,因为不是你的好朋友。”他开始闷闷不乐了,有些泱泱的。我什么都没有说,他已经体会到之前给爸爸开门时,自己对爸爸表现的那种失望的心理了。他问我:“妈妈,你是故意的,对吧?”我笑着说:“没有啊,我不是故意的。想想刚才你那样对待爸爸,爸爸是怎样的心情呢?”他点点头说:“我知道了,下次再不这样了。”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同理心,说教是没有什么用的,与其说教不如让他感同身受,把相同的情景找机会演一遍。孩子就能体会到对方的心情。教育有时说教,不如做给孩子看,做给孩子去感受。这种做法我想是最直接的,也是让孩子对同理心有最好的理解。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