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怎样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Q1:如何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在缺乏困难的环境中成长,在家中是生活在平静温和的港湾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幼儿园里,我们大多数教师又受家长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怕孩子因争吵而打伤或碰伤。因此,每次问题出现时,教师往往会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并加以阻止,孩子们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们一遇到问题就以拳脚胜负来决定,这对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不强等不好的方面。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那如何来培养孩子之间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云南万通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一、利用同伴的影响力,激发幼儿愿意自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在争吵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Q2:如何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
 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数学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为此,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问题和课前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思考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关键。第一,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思考具有可能性。第二,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三、让学生在复习中思考
 复习的态度对数学学习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课后作业的统一性及量的扩张,使许多中差生忙于应付作业,无暇顾及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使是一些较高水平的学生,当复习中遇到疑问时,为了节省时间,动摇了思考的决心,而求教于他人。只有那些具有性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对作业进行分类要求,减少重复操练,有效控业时间,是培养学生复习思考的前提和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强复习办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方法一:不要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孩子年龄小,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想直接得到答案。这时父母一定不要助长孩子的这种习惯,不要当时就给孩子一个直接的或确定的答案。否则时间长了,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依赖心理,不会自己动脑思考,也就难以养成思考的习惯了,这对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思考能力都是没有好处的。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学会思考。比如,当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和声音时,爸爸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看看是电源的问题,还是电视机自身的问题。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积累了经验,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如果孩子暂时无法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方法二:主动提出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孩子小时候,脑子里会有很多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父母积极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的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就要从为孩子提出问题入手,父母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会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断思考。理查德·菲利普·费曼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和他爸爸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爸爸非常善于引导孩子思考。他将自己扮演成外星人,“外星人”遇到费曼,会问很多地球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啊?”“为什么会有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啊?”在这样的提问情境中,费曼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思考。后来,爸爸带费曼去博物馆,为了引导孩子对博物馆产生兴趣,爸爸还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他先让孩子自己阅读某些相关书籍,然后再向他提问,对于孩子没有理解的问题,他用易懂的话为孩子解释。费曼对于爸爸的教育非但没有感到厌烦,相反,爸爸的提问和讨论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孩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要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题目,比如茶杯的不同用途等,还可以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如:“你如果在大街上走丢了怎么办”等类似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父母利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从全面和新颖的角度思考,让孩子勇于突破常规的想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方法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要给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容易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思想会受到父母的左右,只会盲从附和父母的意见,这样会影响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父母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积极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主动表达的自信心。青青的爸爸是个很的人,在家里,他允许青青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她说得没有道理,爸爸也不会批评她。周末,爸爸带青青去参观一个书画展,事先爸爸没有告诉青青里面的画全部是一个人的作品。青青在仔细地看完每幅画后,对爸爸说:“爸爸,这个画家的画真好。”爸爸觉得很纳闷,孩子怎么会知道是一个人的作品,他问孩子:“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啊?”孩子回答道:“这些画的颜色搭配很好看,笔法也很大胆。”爸爸听了孩子的话,满意地笑了。很多孩子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怕说得不恰当,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青青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和青青的爸爸平时鼓励孩子勇于发表意见是分不开的。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用合适的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这是孩子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孩子会对自己的问题和表达方法进行缜密的思考。方法四:对孩子讲一些益智故事益智类的故事和资料很多,真人真事和寓言故事都有涉及。父母通过给孩子讲这些故事,互相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猫咬住了一条小鱼,小鱼妈妈恳求小猫将自己的孩子放了,小猫说:“你猜我会吃了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答对了,我就会放了它。”小鱼的妈妈想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小猫兴高采烈地说:“我如果将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现在要将小鱼吃掉。”小鱼的妈妈立即说:“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刚才我猜对了。你就该信守承诺将孩子还给我。”小猫被小鱼妈妈的话弄得糊里糊涂,只好松了口,小鱼的妈妈便带着小鱼离开了。父母引导孩子从故事中看出小鱼妈妈的聪明,她利用小猫和小鱼思考前提的不同,抓住小猫逻辑思考上的漏洞,救出了自己的孩子。这类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方法五: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类游戏生活是教育孩子的最好课堂。生活中,孩子一般都喜欢游戏,如果父母在游戏中注入益智因素,就可以促进孩子思维力的发展。父母经常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既能沟通亲子感情,又可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如父母利用节假日的时候,一些智力竞赛之类的游戏,可以邀请孩子的一些朋友一起参加。每个周末,聪聪的妈妈都会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做游戏。她会为孩子们准备很多谜语,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培养孩子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她还鼓励孩子们彼此提出谜语,推想答案。偶尔,妈妈也让孩子用扑克牌做数字游戏,锻炼孩子的思维。她还特意了象棋,让孩子在下棋中锻炼思维力。在妈妈的引导和帮助下,聪聪的智力发展得很顺利。在游戏中,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思考,运用推理、比较、概括的方法,去促进思维的发展。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动口,全面促进和训练孩子的思维。方法六:允许孩子标新立异孩子有新奇的想法,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允许孩子标新立异,因为标新立异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有一个推理故事是这样的:江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5分钟。桥的中间是个亭子,里面有个看守者,他每隔3分钟就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会让他回去,不准他通过。有一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就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的时候,他就能掉过头来过桥了。如果不破除常规,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了桥的。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换种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经过合理的和整理、归纳,设想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Q3:如何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可能很多家长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要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那么首先应该鼓励他们多去尝试,多去感受失败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

道理都懂,可为什么一到实际操作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呢?因为家长往往会因为对负面状况的厌恶和恐惧而忍不住要去控制孩子或者替孩子做一些事。想吃零食的欲望可以忍,但消除恐惧的愿望是没有办法憋住的。比如孩子喝完牛奶后,本来需要鼓励孩子去洗玻璃杯,但由于不希望孩子不小心打烂杯子,或者担心孩子洗不干净,于是就帮孩子代劳了。

懒惰之心人皆有,家长之所以愿意去给孩子洗杯子,除了对孩子的爱,更多的就是对于这些负面状况的“惧怕”,因此不得不去做。

长期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一方面从来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实践机会,没有打碎一个玻璃杯的经验,更没有清扫玻璃渣的经验,而且父母总是在不断告诉孩子打烂玻璃杯很糟糕,所以一旦当孩子不小心打烂一个杯子后,他会条件反射地认为自己是很糟糕的,并且是无法善后的,因此只能向家长求助,让“行家”来解决这个问题。久而久之,“我是糟糕的、解决不了问题的、承受不起失败的”这样一些执念就会在孩子脑袋里扎根,孩子连问题都不愿意去面对了,又谈何解决呢?

那家长要如何避免陷入对孩子的绝对禁止状态中呢?要改变性格肯定是不可能的,比如去要求一个追求完美的母亲去忍耐脏乱的家,这几乎就很难办到。但我们可以从改变做事的方式上入手,只需要在起步阶段做一个小小的调整。

之前我们禁止孩子去体验,是因为在我们的计划里并没有包含去处理杯子被打碎或者没有洗干净这样的情况,我们所有的行动计划都是为拒绝这些问题的出现而制的,当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就会陷入抓狂和无能为力的感觉里。这就像本来已经买好了周五晚上的电影票,一直在祈祷晚上不要加班,却在下午5点被告知要开会一样,要多崩溃有多崩溃。

真正让人崩溃的不是那个糟糕的绝对状况,而是我们对它毫无准备,甚至一直在幻想它不要出现。当人在崩溃的情绪里,是没有办法正常思考的,如果没有外力帮助恢复掌控感,当下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下平复情绪了。所以,临时宣布加班的领导会被员工问候老祖宗,而终于打破了杯子的孩子会得到一顿臭骂。孩子在最需要家长告诉他怎么办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这是不是很讽刺?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提前为这种混沌状况做好准备,就可以防止陷入崩溃。比如,多给孩子准备几个杯子,当孩子果不其然打烂一个后,他会得到一系列超有安全感的明确指示:

“别动,小心割到手!”

“把妈妈的厨房手套拿来,没有手套不能碰玻璃渣哦!”

“你今天已经表现得很棒了,杯子碎了没关系,自己动手才是乖孩子!”

“妈妈买了一打杯子,明天给你换个新的,记得下次洗杯子水别开这么大。”

甚至在你的抽屉里,已经备上了一包创可贴,万一孩子已经割到手了,他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安抚和善后处理。

这这样的互动模式下,孩子也会逐渐习惯与失败带来的混沌相处,并且能够跟着大人的情绪快速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总是有备无患的好习惯。

请一定要记住,解决问题靠的不是非凡的智力,而是一个好的心态和习惯。

猜你喜欢

更多